序号
|
第一作者
|
工作部门
|
论文题目
|
所属学科
|
发表时间
|
发表刊物
|
刊物级别及收录情况
|
1
|
曾 羽
|
校领导
|
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
|
哲学
|
2011.02
|
河南师范大学学报
|
CSSCI
|
2
|
曾 羽
|
校领导
|
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
|
哲学
|
2011.03
|
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
|
CSSCI
|
3
|
曾 羽
|
校领导
|
贵州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分析
|
哲学
|
2011.04
|
贵州社会科学
|
CSSCI
|
4
|
张雪梅
|
校领导
|
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
|
哲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5
|
张雪梅
|
校领导
|
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
|
哲学
|
2011.04
|
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
|
CSSCI
|
6
|
徐晓光
|
校领导
|
小牛的DNA鉴定——黔东南苗族地区特殊案件审理中的证据与民间法参与
|
法学
|
2011.01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(哲学社会科学版)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7
|
徐晓光
|
校领导
|
黔东南“小江契约文书”的地域性研究
|
法学
|
2011.01
|
贵州社会科学
|
CSSCI
|
8
|
徐晓光
|
校领导
|
锦屏林区民间纠纷内部解决机制及与国家司法的呼应——解读《清水江文书》中清代民国的几类契约
|
法学
|
2011.03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9
|
徐晓光
|
校领导
|
黔东南侗族村寨法律“内化控制”的伦理基础——以南侗《劝世歌》和北侗《劝和歌》为切入点
|
法学
|
2011.04
|
贵州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
|
|
10
|
徐晓光
|
校领导
|
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变通途径探讨
|
法学
|
2011.05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1
|
徐晓光
|
校领导
|
仅隔一日立下的款碑——从从江高增与增冲款碑看侗族联合大款区“定约”活动
|
法学
|
2011.06
|
贵州民族研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2
|
杜晋黔
|
党政办
|
“2+1”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
|
教育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3
|
杜晋黔
|
党政办
|
华寨“合约”与乡村和谐建设
|
法学
|
2011.03
|
当代法学论坛
|
|
14
|
蒋光灯
|
教务处
|
戴望舒诗歌意象浅论
|
文学
|
2011.04
|
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
|
|
15
|
蒋光灯
|
教务处
|
论萧红作品的悲剧美
|
文学
|
2001.07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6
|
蒋光灯
|
教务处
|
浅析巴金《随想录》语言的质朴美
|
文学
|
2011.10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7
|
蒋光灯
|
教务处
|
史铁生作品呈现的死亡意识
|
文学
|
2011.12
|
长城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8
|
罗胜文
|
教务处
|
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
|
教育学
|
2011.08
|
大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9
|
余计灵
|
教务处
|
在行政诉讼中确立有限调解的可能性
|
法学
|
2011.08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20
|
金耀勇
|
教务处
|
浅论高师书法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
|
教育学
|
2011.04
|
西部大开发
|
|
21
|
龙正林
|
教务处
|
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换届选举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
|
法学
|
2011.07
|
法制与社会
|
|
22
|
潘文爵
|
教务处
|
中国古代法律推理大前提的构建——基于中国文化语境中情、理、法的分析
|
法学
|
2011.06
|
法制与社会
|
|
23
|
李 玲
|
学生处
|
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与对策研究——以凯里学院为例
|
心理学
|
2011.05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24
|
李 玲
|
学生处
|
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举措——以凯里学院为例
|
心理学
|
2011.12
|
大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25
|
龙明莲
|
学生处
|
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——以贵州黎平县四寨村为例
|
体育学
|
2011.01
|
北京体育大学学报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26
|
龙明莲
|
学生处
|
苗族独木龙舟体育文化当代变迁研究——以贵州施洞为例
|
体育学
|
2011.04
|
大 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27
|
龙明莲
|
学生处
|
体育运动干预高校大学生网瘾的实证研究
|
体育学
|
2011.08
|
贵州民族学院学报
|
|
28
|
潘朝霞
|
学生处
|
大学生心理分离状况调查报告
|
心理学
|
2011.05
|
西部大开发
|
|
29
|
龙小泉
|
学生处
|
凯里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——以凯里学院2006-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
|
哲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30
|
范国祖
|
科研处
|
凯里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对策
|
教育学
|
2011.05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31
|
曾梦宇
|
科研处
|
原生态背景及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
|
经济学
|
2011.05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32
|
曾梦宇
|
科研处
|
贵州省发展“两型农业”的路径研究
|
经济学
|
2011.05
|
生态经济(学术版)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33
|
曾梦宇
|
科研处
|
论侗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
|
民族学
|
2010.06
|
前沿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34
|
曾梦宇
|
科研处
|
生境变迁与侗族文化传承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经济与社会发展
|
|
35
|
曾梦宇
|
科研处
|
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传承的思考
|
民族学
|
2011.11
|
前沿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36
|
杨子奇
|
宣传部
|
侗族民歌源流初探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侗学研究(论文集)
|
|
37
|
傅安辉
|
学报编辑部
|
国学大师张毕来论
|
历史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38
|
傅安辉
|
学报编辑部
|
大观园里尽朝晖——薛宝钗的形象新探
|
文艺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39
|
傅安辉
|
学报编辑部
|
黔东南侗族地区火患与防火传统研究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40
|
傅安辉
|
学报编辑部
|
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使用民族母语情况研究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侗学研究论文集
|
|
41
|
傅安辉
|
学报编辑部
|
执着书写红军长征的作家
|
文艺学
|
2011.07
|
杉乡文学
|
|
42
|
傅安辉
|
学报编辑部
|
原生态民族文化论
|
民族学
|
2011.12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43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论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
|
民族学
|
2011.04
|
西南民族大学学报
|
CSSCI
|
44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论黔东南苗族古村落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问题
|
民族学
|
2011.05
|
安徽农业科学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45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论市场经济背景下苗族村落的文化变迁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西部大开发
|
|
46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苗族服饰形成、演化的文化发生学解释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47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苗族服饰与中原服饰的关系问题——对苗族服饰来源“中源说”的辩驳
|
民族学
|
2011.07
|
吉首大学学报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48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论苗族服饰形成、演化时序——再与席克定先生商榷
|
民族学
|
2011.09
|
西南民族大学学报
|
CSSCI
|
49
|
杨东升
|
学报编辑部
|
论苗族古村落“路”、“桥”生命文化的发生
|
民族学
|
2011.11
|
云南民族大学学报
|
CSSCI
|
50
|
吴 平
|
学刊编辑部
|
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合作共治研究—以黔东南为个案
|
民族学
|
2011.11
|
生态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
|
|
51
|
吴 平
|
学刊编辑部
|
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——基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调查研究
|
教育学
|
2011.12
|
教育文化论坛
|
|
52
|
吴 平
|
学刊编辑部
|
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生成风险与保护策略研究——以贵州黔东南为例
|
民族学
|
2011.12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53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抗战时期内迁人口与湘西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考察求索
|
中国历史
|
2011.01
|
求索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54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苏振华与新中国初期贵州民族工作的开展
|
中国历史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55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湘西教育的发展
|
中国历史
|
2011.06
|
教育评论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56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民初至抗战之前湘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
|
中国历史
|
2011.09
|
安徽农业科学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57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
|
中国历史
|
2011.09
|
吉首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58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抗战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内容的现代化——以湘西为例
|
中国历史
|
2011.09
|
遵义师范学院学报
|
|
59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湖湘文化与贺长龄的经世教育观
|
中国历史
|
2011.11
|
长沙大学学报
|
|
60
|
刘 鹤
|
学刊编辑部
|
贺长龄与1826年漕粮海运
|
中国历史
|
2011.12
|
兰台世界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61
|
麻勇恒
|
学刊编辑部
|
“原生态文化”探讨的理论预设
|
民族学
|
2011.02
|
贵州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
|
|
62
|
麻勇恒
|
学刊编辑部
|
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的文化反思
|
教育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63
|
麻勇恒
|
学刊编辑部
|
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现代传承与创新——以苗族传统医药为例
|
民族学
|
2011.03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64
|
罗康智
|
学刊编辑部
|
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—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
|
民族学
|
2011.02
|
湖北民族学院学报
|
|
65
|
罗康智
|
学刊编辑部
|
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与侗族传统婚姻习俗的变迁
|
民族学
|
2011.03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66
|
罗康智
|
学刊编辑部
|
民族旅游开发不能忽视非经济制约因素的存在
|
民族学
|
2011.08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67
|
罗康智
|
学刊编辑部
|
论侗族传统生计对水环境优化的价值——来处黔东南侗族社区的个案分析
|
民族学
|
2011.12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68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“原生态”是族群在某一历史时期依据生境而构建的文化方式——以苗族丧葬风俗歌《焚巾曲》为例
|
民族学
|
2011.01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69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流动之木材:雍正朝苗疆的社会文化变迁
|
民族学
|
2011.01
|
杉乡文学
|
|
70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论多元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
|
民族学
|
2011.01
|
管理观察
|
|
71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现代人文景观与民族建筑符号相兼容的文化意义:以贵州黎平民用机场为例
|
民族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72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区域民族人文景观的经济学意义
|
民族学
|
2011.02
|
管理观察
|
|
73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民族民间信仰对现代巨型工程的维护与保护
|
民族学
|
2011.04
|
民族论坛
|
|
74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虽是旧事忆述,却也新意盎然:评段文浩先生的《旧事忆述》
|
评论
|
2011.09
|
贵州民族报
|
|
75
|
罗义群
|
原研中心
|
论多元民族文化中生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
|
民族学
|
2011.09
|
民族论坛
|
|
76
|
龙泽江
|
原研中心
|
锦屏文书的保护现状、困境与出路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4
|
兰台世界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77
|
龙泽江
|
原研中心
|
原生态文化保护模式述评
|
民族学
|
2011.07
|
走进原生态(论文集)
|
|
78
|
龙泽江
|
原研中心
|
小广侗族原生态集体婚俗的考察
|
民族学
|
2011.12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79
|
曾祥慧
|
原研中心
|
与“文化生境”竞合的“文化符号”——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探析
|
民族学
|
2011.12
|
贵州民族研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80
|
刘宗碧
|
民研中心
|
财富的主体本质及其实现问题 ——从马克思的财富观看全球金融危机
|
哲学
|
2011.03
|
湖北经济学院学报
|
|
81
|
刘宗碧
|
民研中心
|
唯物史观是蕴含价值揭示并以之作为立场的理论
|
哲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82
|
刘宗碧
|
民研中心
|
对望月清司关于“自然的异化”观点的分析
|
哲学
|
2011.09
|
哲学动态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83
|
罗春寒
|
民研中心
|
博物馆在镇远古城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他——以和平村旧址为考察中心
|
历史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84
|
王贵生
|
民研中心
|
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考
|
民族学
|
2011.01
|
中国成人教育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85
|
王贵生
|
民研中心
|
黔东南老苗文圣经翻译文本研究以及“黑苗”属地的考证
|
民族学
|
2011.02
|
宗教学研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86
|
王贵生
|
民研中心
|
贵州近代史上基督教入侵与苗族皈依的历史背景分析
|
民族学
|
2011.05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87
|
周兰芳
|
民研中心
|
对课堂教学中行走路线的诠释——从全纳教育的视角进行探析
|
教育学
|
2011.05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88
|
杨昌斌
|
现教中心
|
基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
|
情报学
|
2011.03
|
图书馆学研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89
|
陈子健
|
现教中心
|
院校协作引领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:理念与模式
|
教育学
|
2011.11
|
继续教育研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90
|
李 勇
|
宣传部
|
凯里学院校园文化资源与优势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
|
新闻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91
|
陈孝凯
|
团委
|
凯里学院团委有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探析——以共青团组织活动为视角
|
思想政治教育
|
2011.07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92
|
陈洪波
|
图书馆
|
地方资源与民族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
|
民族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93
|
陈洪波
|
图书馆
|
原生态文化研究的态势——基于CNKI的数据分析
|
民族学
|
2011.06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94
|
陈小玲
|
图书馆
|
专业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知识服务研究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95
|
陈小玲
|
图书馆
|
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
|
管理学
|
2011.07
|
西部大开发(中旬刊)
|
|
96
|
陈小玲
|
图书馆
|
高校图书馆采集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标准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10
|
贵州师范学院学报
|
|
97
|
刘喜凤
|
图书馆
|
以人为本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建设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2
|
遵义师范学院学报
|
|
98
|
刘喜凤
|
图书馆
|
抗战时期湘西民众教育馆与民众教育的开展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4
|
教育评论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99
|
刘喜凤
|
图书馆
|
学习型社会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4
|
梧州学院学报
|
|
100
|
刘喜凤
|
图书馆
|
江泽民的学习观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思想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4
|
文史博览
|
|
101
|
刘喜凤
|
图书馆
|
论贵州地方民族高校图书馆服务特色学科建设能力的提高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8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02
|
郑晶晶
|
图书馆
|
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相对紧密性研究
|
图书情报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03
|
肖亚丽
|
人文学院
|
感叹句中“太”和 “真”与语气词共现的差异分析
|
语言学
|
2011.05
|
现代语文 (语言研究版)
|
|
104
|
龙景科
|
人文学院
|
壮侗语域方言“夹音”问题概说——以贵州省黔东南侗语为例的中介语理论诠释
|
语言学
|
2011.08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05
|
何水英
|
人文学院
|
“木兰抱杼嗟”版《木兰歌》为北朝本色民歌说献疑
|
文学
|
2011.03
|
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
|
|
106
|
何水英
|
人文学院
|
从《文苑英华》看宋初歌行观
|
文学
|
2011.04
|
文艺评论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07
|
何水英
|
人文学院
|
从《文苑英华》对庾信诗歌的选录看宋初诗教特
|
文学
|
2011.08
|
梧州学院学报
|
|
108
|
王雨容
|
人文学院
|
红楼梦中爱情条件解读
|
文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09
|
王雨容
|
人文学院
|
远朋驰翰墨,胜地写丹青——夏同龢潮州活动记
|
文学
|
2011.06
|
黔东南社会科学
|
|
110
|
王雨容
|
人文学院
|
《支机集》唱和考论
|
文学
|
2011.07
|
怀化学院学报
|
|
111
|
王雨容
|
人文学院
|
《红楼梦》中爱情条件解读
|
文学
|
2011.07
|
红楼
|
|
112
|
王雨容
|
人文学院
|
顺治四年云间词人唱和考论
|
文学
|
2011.08
|
安庆师范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
|
|
113
|
王雨容
|
人文学院
|
清初词派观念的演进与词派发展
|
文学
|
2011.09
|
山花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14
|
龚 梅
|
人文学院
|
指代词“人家”在近代汉语和凤冈方言中的几种用法
|
语言学
|
2011.06
|
现代语文
|
|
115
|
陆跃升
|
人文学院
|
论巴蜀文化繁荣的历史原因
|
文学
|
2011.01
|
名作欣赏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16
|
陆跃升
|
人文学院
|
试论《诗经》婚恋诗体现的婚姻观
|
文学
|
2011.07
|
鸡西大学学报
|
|
117
|
陆跃升
|
人文学院
|
古汉字的构形意象与古代文明的诠释
|
文学
|
2011.08
|
赤烽学院学报
|
|
118
|
陆跃升
|
人文学院
|
试论《郑风》情诗的形成原因
|
文学
|
2011.09
|
作家杂志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19
|
陆跃升
|
人文学院
|
古代的言意辨与文学诠释
|
文学
|
2011.12
|
文艺评论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20
|
章 琼
|
人文学院
|
“规范”的英雄叙事——以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为例
|
文学
|
2011.03
|
山花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21
|
章 琼
|
人文学院
|
都市女性的情感迷失与自我救赎
|
文学
|
2011.03
|
作家杂志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22
|
章 琼
|
人文学院
|
论张爱玲、苏青小说创作的女性视角
|
文学
|
2011.11
|
名作欣赏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23
|
赵广升
|
人文学院
|
孙应鳌《纪赐诗》八首赏析
|
文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24
|
欧阳伟华
|
人文学院
|
乐钧生平和家世考证研究
|
文学
|
2011.01
|
东华理工大学学报
|
|
125
|
张成凤
|
人文学院
|
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
|
文学
|
2011.01
|
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
|
|
126
|
张成凤
|
人文学院
|
方言与现代汉语比较的误区
|
文学
|
2011.01
|
南昌高专学报
|
|
127
|
张成凤
|
人文学院
|
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
|
文学
|
2011.02
|
安徽文学
|
|
128
|
张成凤
|
人文学院
|
外来词对汉民族语言的影响
|
文学
|
2011.04
|
大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29
|
赵 锐
|
人文学院
|
从苗族文学“蔓萝花”的电影改编看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
|
文学
|
2011.11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30
|
吴才茂
|
人文学院
|
清代清水江下游天柱吴家塖苗族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调查与研究
|
历史学
|
2011.03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131
|
吴才茂
|
人文学院
|
明清时期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教育变迁——以碑刻史料为中心
|
历史学
|
2011.04
|
教育文化论坛
|
|
132
|
吴才茂
|
人文学院
|
祖荫的张力: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祠堂的修建
|
历史学
|
2011.09
|
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
|
|
133
|
陈际斌
|
人文学院
|
科举学的标志性成果
|
教育学
|
2011.03
|
学理论
|
|
134
|
陈际斌
|
人文学院
|
屈原与贾谊之比较
|
文学
|
2011.04
|
黑龙江史志
|
|
135
|
代江平
|
人文学院
|
诘难与悖论——《废都》女性形象解读
|
文学
|
2011.04
|
作家杂志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36
|
代江平
|
人文学院
|
圣母与精神乌托邦——论《秦腔》中的白雪
|
文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37
|
李晓军
|
人文学院
|
稻香村——贾宝玉从入世到出世的驿站
|
文学
|
2011.02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38
|
郑 伟
|
人文学院
|
浅谈新升本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体系的建设
|
文学
|
2011.04
|
赤峰学院学报
|
|
139
|
郑 伟
|
人文学院
|
论新升本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体系的建设
|
文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40
|
胡艳丽
|
人文学院
|
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初探
|
文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41
|
胡艳丽
|
人文学院
|
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、传承和开发初探
|
文学
|
2011.04
|
学理论
|
|
142
|
胡艳丽
|
人文学院
|
三省坡侗族“六月六”歌会的保护与挖掘
|
文学
|
2011.04
|
沧桑
|
|
143
|
胡艳丽
|
人文学院
|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用与旅游产品开发
|
文学
|
2011.09
|
传承
|
|
144
|
杨 瑛
|
外语学院
|
对地方性院校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初步设想
|
外语教学
|
2011.06
|
西部大开发
|
|
145
|
刘利民
|
外语学院
|
侗族传统心理特征和侗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英语教育
|
外语教学
|
2011.02
|
贵州师范大学学报
|
|
146
|
李丽红
|
外语学院
|
论《呼啸山庄》中爱情的本我特征及其审美意义
|
外国文学
|
2011.09
|
作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47
|
杨 瑛
|
外语学院
|
新升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材选定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
|
外语教学
|
2011.04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48
|
汪 阳
|
外语学院
|
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英语广告劝说功能的语篇分析
|
语言学
|
2011.04
|
成功
|
|
149
|
汪 阳
|
外语学院
|
对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高校招生简章的体裁分析
|
语言学
|
2011.06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50
|
汪 阳
|
外语学院
|
英语专业新生阅读学习策略调查研究
|
语言学
|
2011.06
|
贵州民族学院学报
|
|
151
|
汪 阳
|
外语学院
|
透视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高校招生简章
|
语言学
|
2011.10
|
大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52
|
万兆彬
|
外语学院
|
贵州台江姊妹节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
|
语言学
|
2011.10
|
科学时代
|
|
153
|
郭先进
|
外语学院
|
结构•视角•话语•伦理:《米格尔街》的叙事艺术
|
语言学
|
2011.09
|
怀化学院学报
|
|
154
|
郭先进
|
外语学院
|
民族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
|
语言学
|
2011.10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55
|
郭先进
|
外语学院
|
民族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美文学方向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
|
语言学
|
2011.11
|
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
|
|
156
|
张新杰
|
外语学院
|
锦屏文书的语言功能认知研究
|
语言学
|
2011.08
|
河南科技大学学报
|
|
157
|
李燕娟
|
外语学院
|
基于用法事件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语言与思维能力研究
|
语言学
|
2011.06
|
洛阳理工学院学报
|
|
158
|
龙吉星
|
外语学院
|
用批评语篇分析解读罗斯福的《珍珠港演讲》
|
语言学
|
2011.08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59
|
李燕娟
|
外语学院
|
语言和思维能力研究综述
|
语言学
|
2011.10
|
四川教育学院学报
|
|
160
|
单晓杰
|
艺术学院
|
黎平侗戏体现的侗歌特征
|
艺术学
|
2011.06
|
歌海
|
|
161
|
单晓杰
|
艺术学院
|
黔东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
|
艺术学
|
2011.11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62
|
单晓杰
|
艺术学院
|
旅游开发对黔东南民间音乐的影响
|
艺术学
|
2011.11
|
北方音乐
|
|
163
|
何家国
|
艺术学院
|
小黄侗族大歌音乐特色探析
|
艺术学
|
2011.11
|
音乐大观
|
|
164
|
韩 东
|
艺术学院
|
黄土地的音乐文化——浅析陕北民歌的区域性
|
艺术学
|
2011.11
|
民族音乐
|
|
165
|
宋利荣
|
艺术学院
|
浅谈贵州苗族原生态蜡染图案的美学意蕴——以贵州丹寨杨武乡苗族蜡染图案为例
|
艺术学
|
2011.04
|
大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66
|
宋利荣
|
艺术学院
|
贵州丹寨苗族蜡染工艺调查
|
艺术学
|
2011.04
|
大舞台
|
|
167
|
陈明春
|
艺术学院
|
中国大众文化的流变与后现代文化特征
|
艺术学
|
2011.03
|
美术大观
|
|
168
|
陈明春
|
艺术学院
|
中国大众文化的流变与后现代文化特征
|
艺术学
|
2011.03
|
美术大观
|
|
169
|
卢 圳
|
艺术学院
|
论周碧初在南洋时期的油画风格
|
艺术学
|
2011.03
|
西部大开发
|
|
170
|
卢 圳
|
艺术学院
|
从色彩角度对苗族刺绣用色与当代油画用色的比较和分析
|
艺术学
|
2011.10
|
凯里学院学报
|
|
171
|
钟应举
|
艺术学院
|
原生态美术对绘画创作的滋润
|
艺术学
|
2011.03
|
美术界
|
|
172
|
代国娟
|
艺术学院
|
浅谈山水画写生的目的
|
艺术学
|
2011.07
|
大众文艺
|
|
173
|
吴永忠
|
教科院
|
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
|
教育学
|
2011.06
|
教学与管理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74
|
吴永忠
|
教科院
|
论民族识别理论与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制定
|
教育学
|
2011.08
|
贵州民族研究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75
|
吴永忠
|
教科院
|
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
|
教育学
|
2011.08
|
崇州民族学院学报(哲社版)
|
|
176
|
杨 鑫
|
教科院
|
让每个孩子都遇到好老师 ——影响好老师产生的制度因素
|
教育学
|
2011.06
|
教育学术月刊
|
2008版北大核心
|
177
|
杨 鑫
|
教科院
|
从“现实个人”到“理想个人” ——试探教师“具体个人”图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
|
教育学
|
|